在南阳武侯祠博物馆现存碑刻中,有一方较为珍贵的宋代碑刻,该碑即为宋崇宁四年(1105年)丕师塔记碑。该碑1985年5月出土于南阳老城外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中原机校)院内。学校挖下水道时,在距地表3米深处发现塔基,出土此塔记。塔记为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主持僧惠海为其师前主持宗丕撰写的塔记铭文。塔记系用前人草书诗文碑碣改制而成。同时出土还有一方《主持僧惠海塔铭》,该塔铭也是用前人碑改制,背面为汉代持笏门吏画像石。两块铭文碑皆是一石二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目前南阳发现的宋代碑刻,尤其是宋代宗教方面的碑刻资料发现的并不多,该碑的发现弥补文献之不足,为研究宋代南阳佛教及民间信仰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本文试通过对塔记铭文的考释,了解宋代佛教对南阳地方的影响以及前人的书法艺术等。
塔记刻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二十一日。碑石为长方形,长52厘米,宽40厘米,厚9厘米。碑上方刻有"丕师塔记"4字篆额。塔记铭文为楷书,13行,满行15字,共计181字(见拓片一)。文为:
"大宋邓州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主持沙门丕师塔记。师讳宗丕,俗姓韩氏,解州文喜县人。童稚出家于西京琉璃寺应天院,受业其师即觉慈大师也。庆历中落发受具。足戒,乃游礼诸方。熙宁三年至本县,诸院主首请住毗卢。熙宁八年二月八日示寂,俗寿五十二,僧腊三十一。度弟子三人:文净、惠海、惠深。孙六人:宝演、宝诚、宝连、宝隐、宝亲、智通。后二十年,惠海举师灵骨于县之北原,与父母同域,遂建塔焉。时崇宁四年十月二十有一日,小师住持院事惠海谨志于石。"
塔记铭文载"大宋邓州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主持沙门丕师塔记",说明宋崇宁时期邓州辖南阳县。邓州史志载:"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
曾盛极一时的邓州城龙兴(福胜)寺,内有塔建于宋天圣十年(1032年)二月十五日①,其塔建筑时间与南阳县崇胜寺丕师塔的时间相差不远。
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今院址不存,志书无载。据丕师塔基及丕师塔铭所出地点在今南阳老城外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内推测崇胜寺当在附近地区或距此地不远处。
毗卢:佛名,毗卢遮那佛的略称。天台宗认为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②。
沙门: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③。
僧腊:和尚受戒后的年岁,也称"发腊",又称"僧夏"④。
"解州文喜县",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西京琉璃寺应天院",宋代"西京"即今河南省洛阳市。志载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939年—997年)生于西京应天院,从小就打上佛家思想的印记。在位期间,仍然祟尚佛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他亲自挂帅收复山西时,卜者言:有菩萨保佑,五月初五日大捷。果然,端午节这天,北汉主刘继元降宋,从此,中国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⑤。元佑二年(1087年)52岁的翰林学士苏轼曾为西京应天院写有《西京应天院修神御毕告迁诸神祝文》⑥。
碑文"…后二十年,惠海举师灵骨于县之北原,与父母同域,遂建塔焉。时崇宁四年十月二十有一日…",此处碑刻年限有误,从丕师熙宁八年(1075年)示寂到建塔崇宁四年(1105年)应为30年。
从塔记看出宋代邓州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主持宗丕(1023—1075年),俗姓韩氏,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解州文喜县人。儿童的时候出家于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琉璃寺应天院,拜觉慈大师为其师,从师学习。庆历(应为庆历四年,1044年)中剃发受具。学习期满后,云游四方。熙宁三年(1070年)游至南阳县崇胜寺,诸位院主请宗丕当毗卢院主持。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八日去世,终年五十二岁(1023—1075年),受戒三十一年。引渡弟子三人:文净、惠海、惠深。孙六人:宝演、宝诚、宝连、宝隐、宝亲、智通。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二十有一日,惠海将师父的灵骨埋葬在南阳县的北部,与其父母葬在同一区域,并建有丕师塔,小师住持院事惠海刻此塔记。
《丕师塔记》系用前人碑碣改制而成。塔记背面有草书诗文(见拓片二),上部残缺,少字。文为:
"法照大师撰记并书僧雲精以歌引之
笔俊两纸时可谓词独俱梦美词
花烂武陵春雨中鹹(咸)龙聚罗绮
见风兮兮寂照知数行磊落
似巨灵神擘 泰华嵩
渊塑人清别人骚兮到叟膚(肤)师公
体书不让怀素诗不强齐己 园福
音舍令"
诗文不能全读,但能看出是"法照大师撰记并书"的五言诗,依稀可辨文字清丽,意象疏朗,佛门的浸染也使他们多了一些随遇而安的透脱,故而作品笼罩着一股清净与恬适的气息,清丽温婉之美,反映了他们清净闲适的生活情趣与心态。法照大师,唐代高僧。陕西汉中的洋县大灙里人,俗姓张,生于天宝五年(746年),卒于开成三年(838年),享寿93岁⑦。在中国净土教理史上,尊奉唐代法照为净土宗四祖。敦煌遗书有法照的文献著作《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⑧ 。文中有"书不让怀素,诗不强齐己"的诗句,怀素(725—785年)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湖南零陵人。徒家京兆,为玄奘三藏法师门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齐己(860—约937年),俗名胡得生,晚唐著名诗僧。《宋高僧传》卷三十载:"乃益阳人也"(原益阳县今赫山区)。自幼家贫,六、七岁时父母相继去世,靠牧牛度日。后出家,佛事文事双修。60岁以前大部分时间在衡岳道林寺、庐山东林寺度过,期间曾云游四方。晚年驻锡荆南龙兴寺。一生除精研佛理外,致力于诗歌创作,是中晚唐与皎然、贯休齐名的三大诗僧之一,其传世作品数量居三大诗僧之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800余首,数量仅次于白居易、杜甫、李白、元稹而居第五位。从怀素和齐己的生平可以判断其文作于唐代之后,文中的法照大师非唐代高僧法照,因为时限不对,作文下限则在宋崇宁以前。
与塔记同时出土有《主持僧惠海塔铭》,长宽各39厘米,厚7厘米。刻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铭文楷书,文为"持法华经三藏,崇胜寺毗卢院主持僧惠海塔。时大观元年建,张通立刻" (见拓片三)。惠海即主持僧宗丕弟子。
《法华经》:佛经名,全称《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在大乘佛教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华严经》、《楞严经》并称"经中之王",是天台宗立说的主要依据,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⑨。崇胜寺毗卢院主持僧惠海持法华经三藏,可见为天台宗一脉。
《主持僧惠海塔铭》也是用前人碑改制,背面为汉代持笏门吏画像石(见拓片四)。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属于剔地并施有横竖纹衬地的浅浮雕,用粗劲的阴线表达画像的细部。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两汉时仅分封在南阳的侯王就有47人。这些皇亲贵戚、豪族世家、巨户富商,生时极尽其欲,死更厚葬,竞相营造冥宅大墓。这样,始于西汉的墓内石刻画像之风,到了东汉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统治阶级大讲排场,竞相厚葬,除在墓中多埋珍宝、偶人、车马供死人"享受"外,还推出了依照地面建筑的"周阁重门"式的大型画像石墓室。南阳汉画像石刻,就是依附这种石墓室而诞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石刻艺术品,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极为珍贵的素材,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汉代持笏门吏画像石被宋人移作他用,刻成了宋大观元年(1107年)《主持僧惠海塔铭》。是宋人充分发挥了旧物利用的意识,成就了这件文物具有两个时代的特征。
塔起源于佛教(浮屠),通常很高。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丕师塔"、"惠海塔"今地面建筑无存,当在塔记出土之地。
两宋的政治统治,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到卫王祥兴二年(960—1279年)前后长达三百二十年,是秦汉统一以后历代王朝中维持时间最久的一个朝代。宋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政策上都作了重大调整;而与此相适应的哲学、宗教、思想领域,也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宋代一反前代后周的政策,给佛教以适当保护来加强国内统治的力量。宋代佛教的存在和演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实现的。
宋代僧尼数,据史料记载,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时为四十五万八千余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时为四十三万四千余人,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时为二十三万二千余人(见《宋会要辑稿·道释一》)。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时为二十万人(见绍兴二十七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数字表明,时代愈后,僧尼受政府控制越严,这与上面所述的王朝佛教政策是相吻合的。给予佛教一个适度发展的条件,但决不允许其过度膨胀或走向惑众邪途,以危害国家中央集权的实力,这是从宋代开国之初就定下的基本原则。历代帝王在掌握的尺度上虽有宽严之分,但这个原则没有变更⑩。
纵观北宋邓州南阳的历史背景,南阳县崇胜寺毗卢院主持丕师塔记的发现,是与法华经的信仰有着一定的联系,从流传状况这个侧面反映了民间宗教在不同地域内呈现出其特点,在唐宋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让人观察到天台宗学一脉相承的延续。为研究宋代南阳佛教及民间信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文保部:姚 军
附:
一、《丕师塔记》拓片(正面)
二、《丕师塔记》拓片(背面)——法照大师草书诗文
三、《主持僧惠海塔铭》拓片(正面)
四、《主持僧惠海塔铭》拓片(背面)——汉代持笏门吏画像
注释:
①、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等:《河南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文物》1991年6期。
②、③、④见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
⑤、《中国历代帝王秘史》三卷,朱迪卓主编,1993年蓝天出版社出版。
⑥、《苏轼年谱》,孔凡礼编,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⑦、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博士论文。
⑧、圣凯:《二十世纪法照研究综述》,《敦煌研究》1999年2期。
⑨、《中国佛教百科全书》, 南京大学的赖永海教授主编, 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⑩、《宗教大辞典》,任继愈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